53同步历史选修1答案

5年高考

3年模拟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 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基础过关练⋯⋯⋯⋯⋯⋯⋯⋯⋯⋯⋯⋯⋯⋯⋯⋯⋯⋯⋯对应主书P1

1. B 2. B 3. D 4. A 5. D 6. A 7. C

8. C 9. D 10. C 11. D 12. B 13. A

1. B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度使周天子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项正确。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化了血缘宗法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在政治方面的影响,而非经济方面,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2. B周朝时期统治者重视了解舆情,会根据舆情调整政策,说明周朝重视国人的想法和意见,即体现了周朝原始民主传统尚存,故选B项。

3. D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出现了县,再到战国时期普遍推行郡制或县制,体现了分封制逐渐崩溃,地方管理制度的逐步演进,故选 D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分封制的弊端来以此说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瓦解,“已无作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的结果,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

4. A秦统一后,“朕”“制”“诏”“玺”为皇帝专用,并且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主要是为凸显皇帝的独尊地位,A项正确。

5. D据材料可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分工合作,重大事务集体决策,最终向皇帝负责,这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从而提高国家管理效能,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受到制约的信息,排除A项;秦朝三公九卿并不是世袭的,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通过制度对中央官员权力进行规范,而不是中央官员权力大小的变化,排除C项。

6.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A项正确。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开始产生,李斯的建议不属于创新,B项错误;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而君主专制属于国家的决策方式,C项错误;推行郡县制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7. C秦朝对文书的行文规则、传送时效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对文书处理各个环节的管理人员也提出了不同__的要求,这说明秦朝推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故选C项。

8. C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命尚书令、侍中等官职,帮助皇帝决策,形成中朝决策机构,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沦为外朝执行机构,排除A项;行政体制分权成熟是隋唐时确立的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其他时期,无法看出中央集权是否“持续”加强,排除D项。

9. D结合所学可知,设立政事堂是为了解决中书、门下分立,彼此牵制影响决策效率的问题,政事堂开会时推一人“执笔”,且执笔轮流充任,既能发挥群策群力的效果,又能避免一人专权,故建立政事堂制度有助于改善国家治理,故选 D项。

10. C据材料可知,宋仁宗反对君主独断,主张天下事“付之公议”,台谏进行纠正,这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体现了帝王对君主专制弊端的理性思考,故选C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宋仁宗的言论相悖,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君主专制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加强,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 D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可以看出,汉景帝时期简化了行政区划体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直接和集中,这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故选D项。

12. B观察使权力增大且常驻地方,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成为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故选B项。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排除A项;观察使权力增大未必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观察使权力增大,成为地方更高一级的行政长官,不利于推动地方监察职能的完善,排除D项。

13. A巡抚总揽一省之权,有助于解决三司互不统属、彼此扯皮的问题,从而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在处理跨省问题时,总督能够协调各省巡抚,减少他们之间的冲突,也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A项。巡抚和总督虽然掌握了较大的权力,但他们是中央派出的官员,其权力来自中央,受到中央的监督和制约,因此,这一变化并没有削弱中央集权,排除B项;巡抚和总督的设立加强了地方的管理和协调能力,其并未削弱地方权力,而是更好地整合和利用了地方资源,排除C项;巡抚、总督的设立与官僚集团内部的分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对应主书P3

1. C 2. C 3. D 4. D 5. B 6. A 7. C 8. C 9. B

1. C西汉后期,外戚经常通过大将军或骠骑将军等身

53同步历史选修1答案  第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