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乡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二、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1972年,诗人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于是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易但韵味无穷的《乡愁》。
三、字音词义
乡愁chóu: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海峡xiá:夹在两个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域的狭窄水道。
四、主题概述
诗人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性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无尽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自己以及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五、作品结构
第1节:写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只好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2节:写成年后,告别妻子,背井离乡,天各一方。
第3节:写与母亲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4节:写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同胞难相聚,国家未能统一。由此,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祖国之思。
六、鉴赏品读
1.“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第1/2页
全部评论
留言在赶来的路上...
发表评论